希腊专家:西方再次拿出“文明对抗”剧本,但中国给出了不同答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6 09:13:00
在今天的国际地缘政治氛围中,西方重回种族化叙事,将世界划分为“野蛮”与“文明”阵营,并将这种二元逻辑套用于中国,把中国塑造为战略对手和文化异类,渲染“中国威胁”。这种做法将战略竞争异化为文明对抗,却忽视了中国以经济外交为主的和平崛起这一事实。中国提出的一系列倡议理念契合后殖民时代诉求。国际社会亟需培育多元主义,构建多极化新秩序,以实现共同繁荣的美好愿景。

作者:康斯坦丁诺斯·格里瓦斯(Konstantinos Grivas)
希腊军事学院战争理论与分析部主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地缘政治较量,也是一场道德对抗,是两种水火不容的世界观之间的冲突。最终,代表自由、人类尊严和平等原则的一方,战胜了试图以种族划线,重新安排全球等级秩序的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和种族灭绝思想的另一方。
随后的冷战,虽然是由战略对抗驱动的,但也被装进了“道德对抗”的框框,即“自由民主”与所谓的“极权主义”之间的较量。然而,即使在如此激烈的意识形态对抗背景下,西方的话语体系也通常不会将矛头指向俄罗斯或更广泛的斯拉夫民族身份。
相比之下,在2022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的地缘政治氛围中,种族化的叙事再次出现,只是更加隐蔽,披上了现代外衣,令人不禁联想起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那些年的意识形态对立格局。反对地区冲突、捍卫国际法固然是合理的,但西方战略界的部分人士把俄罗斯人民和俄罗斯文化,连同俄罗斯这个国家,一股脑地放在了文明本身的对立面。这种“本质主义”标志着冷战时期尚存的一丝战略理性也被西方所抛弃,昔日的种族等级思想借尸还魂。
然而,更深层次的担忧并不在于俄罗斯本身,而在于西方战略思想中排他主义和文明冲突论的复苏。将“野蛮的东方”与“文明的西方”对立起来,夸大前者对后者的威胁,这样的叙述不仅在逻辑上存在缺陷,更是地缘政治上的轻率之举。这种二元对立模式正越来越多地被套用于其他非西方大国——尤其是中国身上,而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日益重要的作用,已经揭示了这种冷战复兴思维的局限性。
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实力强大、外交风格自信,且深度融入世界的国家,在塑造新兴世界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关键是,中国没有采取基于种族优越论的修正主义立场;相反,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全球文明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为基础,勾画出了一幅多极共存的愿景。它反对“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倡导文明多元,与西方日益道德化、同质化的战略话语形成鲜明对比。
这些中国理念构筑起了一个不同于西方的概念框架,使国际体系能够避免重蹈意识形态阵营对立的覆辙,重回20世纪最黑暗的时刻。事实上,中国所倡导的不结盟、互不干涉、共同发展等理念,契合了后殖民时代其他“全球南方”国家的诉求。

11月5日,“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展览开幕式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观众观看大理石女性头像浮雕圆盘残片。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当前西方的战略环境特别热衷于编造神话和歪曲历史。其中经常被引用的一个类比是1938年的《慕尼黑协定》:当时英法两个欧洲大国为避免战争,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放任纳粹德国吞并苏台德地区。然而英法的绥靖政策不但没能换来和平,反而为二战爆发埋下祸患。他们援引这个历史典故来证明温和政策存在风险,对对手必须采取强硬立场。
然而,这种类比忽略了重要的历史和战略区别。西方把今天的新兴地缘政治大国,尤其是中国与过去的扩张主义相提并论,这种类比是错误的,是危言耸听。事实上,中国优先考虑的是经济联系和基础设施外交,而不是军事冒险。
今天的世界并不存在真正的“两极”,在此情况下,西方试图挑起“新冷战”式的二元对立,可能扭曲全球力量平衡。与当年意识形态僵化、经济发展停滞的苏联相比,中国的崛起具有根本上的区别,不可能单靠遏制战略把中国“解决”掉。真正的风险在于,西方的战略叙事与文明本质主义日趋融合,不仅将中国视为战略上的“对手”,更将其塑造为文化上的“异类”。在某些西方智库和政治精英的推波助澜下,这一趋势的危险性被进一步放大。
此外,这种将世界划分为“文明”和“野蛮”阵营的趋势与过去种族主义话语如出一辙,打着“道德正义”的幌子为对外强制干预找到了借口。在当前这个误解和妖魔化言论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的时代,这种逻辑在政治话语中再度出现,尤其令人不安。
为防范危险局面的出现,国际社会亟需培育一种以多元主义、历史意识和战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国际话语体系。在这方面,中国的作用至关重要。它有力驳斥了目前西方战略界一些人士深入骨髓的同质化道德主义思想,呼吁建立一个多极化、文化多元的国际体系,有望成为抵御意识形态绝对主义和种族化对抗的屏障,避免这些极端思想再次将世界推向深渊。
二战的硝烟早已散去,纳粹主义和种族主义意识形态也在80年前被彻底击败。然而时至今日,世界并未真正走出对抗的阴影,人类再次面临着被西方拖入”新冷战”的风险。与此同时,中国则提出了另一种愿景:在这个世界上,地缘政治竞争虽难以避免,但却可以调和,前提是要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对其他国家与民族的建设性认知,以及跨文化合作,最重要的是在“人类命运与共”这一深刻洞见的基础上,现实地解读全球性事务。但是如果我们再次陷入非此即彼的对抗性两极格局,这样的美好愿景恐将难以实现。
声明:本稿图片经新华社授权使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