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洁勉 |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引全球体系重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5 13:24:00


值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二战)胜利以及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之时,国际社会不仅需要抚今追昔,更要前瞻性地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和国际体系,共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维护历史正义和推动时代进步
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1931—1945)的浴血奋战,不仅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首次的完全胜利,还与盟国一起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欢呼声中创建了联合国及以其为核心的国际体系。
战后建立的世界秩序和国际(全球治理)体系虽有很多历史局限性,但其积极面要远远大于消极面,并为在新形势下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前进奠定了基础。为此,中国根据形势变化和世界发展趋势,在不同时期的改革和重组倡议始终以主权平等和发展优先为基石,通过制度性权利和义务的再分配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包容性变革。
在基本原则方面,中国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更好发挥核心作用,以国际法治为基础,以公平正义为要旨,以合作共赢为目标,以有效行动为导向,共同维护和平与发展,努力开创全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主要立场方面,中国在和平与战争之间坚定选择和平,一贯倡导将发展始终置于国际议程中心位置,大力倡导世界各国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建设性参与全球治理发展改革和投身科技创新更好造福全人类等。
在主要途径方面,中国提倡和践行真正多边主义,增强发展中国家话语权,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国际机构改革,主导创设新型多边机构,提供替代性全球公共产品;反对集团化对抗的军事同盟或科技脱钩,加强双边和多边的合作关系网络,推进“全球南方”以共同现代化为中心的合作共赢。
加强全球体系的前瞻性建设
今天,国际社会需要更加前瞻和明确的方向,特别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引下的世界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从而既使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宏伟目标落地,又使世界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得以把握方向和坚持正道。
现有的世界秩序和国际/全球治理体系自有其历史贡献与合理成分,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全球治理体系在维护战后和平、促进发展中具有基石作用。一方面,中国作为国际/全球治理体系的维护者和建设者,支持联合国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等继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中国作为改革者和重组者,充分认识到它们的严重不足和相对滞后,因而强调需要加大相关改革、甚至前瞻性建设的力度。
结合宏伟目标进行渐进式改革
中国在充分认识命运共同体和国际/全球治理体系的内在逻辑和互动作用的基础上,要综合平衡需要和可能,在不断解决当前问题基础上逐步推陈出新。
中国在国际/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坚持“先立后破”的原则,主张根据不同议题、领域和地域等情况而进行动态调整,在机制层面进行补短板与增效能,实现国际社会的共商共建共享。
中国是全球大国,更是亚洲大国,因而正在努力以亚洲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地区合作的主要实践地和推进地。中国先是积极参加已有的地区经济和安全等合作机制,如亚洲开发银行、亚太经合组织、亚信会议和东盟地区论坛等,后又根据需要倡建了上合组织、博鳌亚洲论坛、亚投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和中国-中亚元首会晤机制等多边合作平台,有序和有效地推进《南海行为准则》谈判,深耕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和创设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等。除已与中南半岛和中亚所有国家等十多个亚洲国家建立了双边命运共同体外,中国还积极推进与一些亚洲次区域的多边命运共同体的机制建设,如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等。双边和多边命运共同体的双翼齐飞,正在为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的动力,使其能够早日从愿景成为现实。
(作者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