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小布丁·早安 | 地名里的重庆:井口,嘉陵江边的“时光胶囊”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08:08:00    

沿磁器口往嘉陵江上游而去

不久便到了井口

今天的井口

比起声名在外的磁器口

确实低调很多

然而若干年前

井口的地位与磁器口几乎相同

都是嘉陵江边的码头

都以转运瓷器为营生


每天了解一个重庆地名

今天,小布丁邀你一起来聊聊井口

井口街道风貌。图源:井口街道


井口街道

因此地有盐井而得名

相传明末时境内有盐井

故习惯称此地为井口

“井口”一名最早见载于乾隆《巴县志》

载“观音泉,在观音山至井口入江”

清光绪年间已为井口场

清《巴县档案·重庆府图》中

即标注有“井口场”

清代之后

因江氏三兄弟烧窑制瓷器

带动了周边一带皆从事瓷器产业

井口码头又成为了瓷器的重要中转地


清末至民国

井口从一个小小的场口

渐渐形成两街两巷格局的井口老街

老街临江依山而建

青石板路蜿蜒而下

直通嘉陵江

外乡的风土人情在江畔码头汇聚

渐渐形成井口特有的饮食文化

烧鸡公、芋儿鸡、豆花鱼

这几样今天重庆人耳熟能详的经典菜肴

就源自井口

成为了众多饕客流连的舌尖美味


嘉陵江畔那段用青石板铺就

直插江心用以束水通航的“龙杠”

成为那段历史的见证


嘉陵江中用来束水的“龙杠”。图源:沙磁荟


与静谧的老街形成对比

距老街不远的高峰寺

珍藏着一段红色记忆

1939年,重庆遭遇大轰炸后

《新华日报》被迫停刊

印刷厂迁址井口高峰寺

国民党趁机搞全市报纸“联合版”

企图取替《新华日报》


井口宣传片截图。图源:沙磁荟


周恩来和中共中央南方局

十分重视高峰寺印刷所的工作

迁址后正值伏夏季节

在一个炎热的上午

周恩来步行来到高峰寺看望报社同志

周恩来的到来

为《新华日报》指明了工作方向和任务

极大鼓舞和振奋了报社工作人员

《新华日报》遵照党中央指示继续坚持单独出版

克服了艰苦环境和国民党特务抓捕破坏

党的理论刊物《群众》很快在高峰寺恢复出版

伴随着山沟里机器轰鸣

党的书刊和宣传文件源源不断印出


穿过井口老街巷尾那座

具有200年历史的月古桥便是先锋街

“先锋街”也叫“半边街”

因只有半边街道盖起铺面而得名


李四光。图源:沙磁荟


时间回溯至上世纪50年代

因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需要

时任地质部部长的李四光

决定在重庆成立一所中等专业学校

1953年,重庆地质学校建成很快迁至先锋街

建校初期

学校开设的地质找矿、勘探测量等专业

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目前,学校旧址内

仍存有砖木结构建筑7栋

皆为红砖墙面

呈现出典型的苏式风格

其中

办公大楼因建筑平面形似飞机

被师生取名“飞机大楼”


原重庆第二机械工业学校。图源:沙磁荟


同一时期落地井口的

还有修建于1952年的重庆第二机械工业学校

后并入渝州大学

学校位于先锋街柏杨67号

教学楼由中心塔楼和左右裙楼相互映衬

遵从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中轴对称

采用歇山式屋顶

平面上呈现“V”字形的布局

是重庆教育建筑的典型代表

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被列入《重庆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录》

井口

这个看似平凡的地名

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

它从过去的水运码头、工业重镇

逐渐转型为充满创意和活力的现代街区

始终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前行

希望大家有机会能走进井口

亲身感受它的魅力

去发现那些藏在

街头巷尾、山水之间的美好

蓝天下的井口。来源:井口街道

明天

小布丁将继续带领大家

探寻重庆其他有趣的地名

不见不散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