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华为紧急发声!不要信!不要信!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11:36:00    

5月7日

“华为招聘”发布提醒

某些中介机构在网络上

售卖华为“内推实习”

“实习推荐信”“远程实习”等

已有个别同学上当受骗

详情如下↓↓↓

关于网上出现华为“内推实习”

“实习推荐信”“远程实习”等

虚假信息的重要提醒

华为2026届实习生招聘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欢迎同学们通过华为招聘官方网站注册简历、投递岗位,参与华为实习生招聘。

近期,某些中介机构在网络上售卖华为“内推实习”“实习推荐信”“远程实习”等,已有个别同学上当受骗。在此提醒各位同学,华为没有“内推实习”“远程实习”等实习方式,也从未与任何第三方(中介机构或个人)开展过任何形式的实习合作。请同学们不要轻信任何需要付费的华为“内推实习”“实习推荐信”“远程实习”等虚假信息,如有发现,请发送至talent@huawei.com,由相关同事核实处理。

华为招聘官网(
https://career.huawei.com/)是注册简历、投递岗位、应聘进展查询的唯一官方渠道。同学们在华为招聘官网完成简历注册、岗位投递后,经过面试、录用审批等环节,才能获取实习Offer进入华为实习,实习结束后,才可在华为人事服务中心开具实习证明,且不会收取任何费用。同学们可通过华为招聘官网、“华为招聘”微信公众号等官方账号了解华为招聘最新动态,不要轻信网上不实信息。

感谢大家对华为招聘的关注与支持!

华为招聘

2025年5月7日

目前,个别不法单位或个人

假借“国企内推”“大厂直签”

“免试入职”“直签录用”等噱头

发布虚假招聘信息

侵害求职者合法权益

大家务必擦亮眼睛

做好以下防范

高度警惕“内推”“免试”类招聘信息。凡是声称“渠道内推”“无需面试”“大概率录用”“保Offer”“内部关系操作”,并收取“服务费”“咨询费”“中介费”等行为均为诈骗,务必高度警惕、认真识别。

优先选择官方渠道获取招录(聘)信息。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大企名企都有明确的招录(聘)规定、严格的招录(聘)流程、规范的招录(聘)信息发布渠道。求职者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应通过用人单位官方公开的联系方式进行核实,避免上当受骗。

理性慎重选择职业指导、就业咨询服务。付费寻求职业规划、简历修改、面试指导等服务时,应认真阅读、看清合同约定。特别要看清服务项目、收费标准、退费标准以及提前终止服务退还费用的程序、方式、时限及争议解决办法等内容。警惕夸大、虚假服务效果的承诺,不要轻易缴费。

若发现违规招聘信息,可拨打当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投诉举报电话进行投诉举报;若遇到疑似诈骗行为和相关线索的,请立即报警。

此外,求职过程中还有这些招聘陷阱

大家一定要注意

↓↓↓

■ 非法招聘收费陷阱

一些不法分子对职位许以高薪并承诺工作轻松,常以押金、保证金、办证费、服装费、资料费等名目收费,之后再以各种苛刻的要求迫使求职者自动放弃求职或离岗,已交纳的费用借故不退还求职者。

个别机构宣称与世界500强、大型国有企业等知名公司合作,具有内部推荐权,求职者只要交纳一定费用,就可以通过特定途径顺利获得优质offer,但这些宣称“内推”“保offer”的承诺往往难以兑现。

有的不法分子与不良网贷平台勾结,“挖出”购车贷、美容贷、培训贷等新型招聘陷阱,蒙骗毕业不久、初入职场、找工作心切的求职者。

防范提示

求职者对有应聘意向的企业,最好事先通过第三方平台等渠道核查其相关资质,如企业在求职过程中以各种理由要求租用、购买各类工作设备或交钱、贷款才能够安排岗位的,应果断拒绝,以免上当受骗。

收费“内推”“保offer”等多属虚假宣传,涉嫌违法违规,求职者千万不可抱着“走捷径”“靠关系”等心态轻信骗子的话术。

求职者如果落入骗局,请切记保留好相关证据,及时向有关部门求助,涉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违法违规的可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投诉举报。

■ 以招聘为名实施诈骗等违法活动

不法分子通常会在一些知名网站、论坛、各类网络服务平台上发布事先编造好的招工信息,以“高薪急聘”“学历不限”等字眼博取关注。

求职者一旦点击进入链接后,便会被要求通过加QQ、微信等方式进一步“单聊”或“详谈”,逐步暴露更多个人信息并被诱导下载刷单App。求职者一旦落入陷阱,最初几次刷单会轻松赚得几百元,随后为获得更高比例佣金而垫付更多金额,直到自己相当数额的资金转入了不法分子指定账户,就会被对方迅速拉黑。

有的传销组织在招聘平台发布招聘信息,以“勤工俭学”“招聘兼职”“高额回报”等为诱饵,吸引求职者应聘。一旦求职者落入圈套,传销组织便会要求缴纳一定费用或购买某种产品,并指派各种“推销任务”。

防范提示

求职者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擦亮识别骗局的“慧眼”,掌握防范陷阱的“招数”,遇到“活少钱多”“轻松钱来”“躺平赚钱”等“听上去很美”的招聘信息,一定要提高警惕,多查多问多防备,避免“踩雷”“掉坑”,谨防不法分子以招聘为名实施诈骗等违法违规活动。

求职者一旦被骗、遭受侵害,请及时向有关部门求助,涉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违法违规的可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投诉举报。

■ 盗用求职者个人信息

一些不法分子以招聘的名义,打着“高薪兼职”“点击返现”等幌子进行电信网络诈骗,诱导应聘者办理银行卡、手机卡或注册APP账户。

这些银行卡、手机卡或支付账户会被不法分子用于诈骗、洗钱等违法活动,一旦相关信息涉案会直接牵连到持有人,带来个人征信受损或须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等风险。

防范风险

求职者要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在求职特别是通过网络方式求职时,要认真阅读有关告知事项,谨慎使用授权,遇到“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要保持警惕,保护好个人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支付账户等敏感信息,防止被不法分子非法收集、使用,造成财产损失或其他不利影响。

求职者一旦被骗、遭受侵害,请及时向有关部门求助,涉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违法违规的可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投诉举报。

■ 劳动合同藏“猫腻”

达成用工意向后,有的用人单位以种种借口拒绝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有的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后没有给劳动者一份合同文本留存,有的用人单位签订的合同中缺少工作岗位、劳动报酬、劳动条件等具体信息。

如出现上述情况,劳动者到岗工作后合法权益缺少保障。

防范提示

劳动者在入职前一定要仔细阅读并认真签订劳动合同,尤其要核实清楚涉及个人权益的重点条款,这是对自身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

对于非全日制工作,可以订立口头协议,但应注意留存当初做出约定时的有关证据。

如因故未能签订合同、订立协议发生纠纷,可及时寻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帮助,通过正规渠道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寻找工作或实习机会

投递简历

请擦亮眼睛

认准官方通道哦

来源:深圳大件事、华为招聘、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宁波反诈、创新南山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莫丽平、崔素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