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2025年了,谁还不知道甘肃省博物馆的“麻辣烫”升级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5 09:46:00

去年春天
天水麻辣烫在全网爆火
让许多人意外的是
最有趣的“麻辣烫”
竟然在甘肃省博物馆
(看得小编这个眼馋啊......)
这是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
“天水麻辣烫”文创产品
一套有六个串串玩偶
每一个都有着灵动的表情
消费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
为它们添加辣度
加上博物馆工作人员
原地变身“餐馆服务员”的精湛演技
一时吸引了不少文创爱好者
一年过去了
小编还没“尝”上这“顿”麻辣烫
人家甘肃省博的“土特产文创”
早已更新换代了——
比如这款身上写着“补气”二字
看起来带着三分不羁七分帅气的
“疑似”大胡萝卜
其实是毛绒版的黄芪(qí)
看见这气血很足的表情了吗?
作为甘肃道地的名优中药材
在黄芪的众多功效之中
排第一的就是补气养血
“文创产品真的好抽象好可爱”
特色文创小店“进去出不来”
这是五一期间
刚到博物馆打过卡的网友
给出的评价
还新鲜热乎着呢

图片来源:微博网友
假期的最后一天
咱们就来回顾一下
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产品
热辣滚烫的“出圈”之路
1
要说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
第一件“顶流”文创
可能要数2022年
那只长相呆萌、单腿站立的
“绿马”毛绒玩偶
它的“正面丑照”被网友发到网上后
吸引不少游客来到甘肃省博物馆
除了一睹铜奔马的真容
“绿马”玩偶
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频繁被抢购到断货

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铜奔马与铜奔马毛绒玩具(图自新华每日电讯)
此后,甘肃省博物馆
在“整活”的路上越走越远
鲵鱼纹彩陶瓶变身成“背着小瓶的鱼”
铜牦牛成了“潦草小牛”
还把红陶人面像做成了抽纸盒
一个又一个文物
走进人们视野中
文物和文创
实现了创新发展的闭环
图自央视网
而为了设计出更贴近文物底蕴的文创产品
甘肃省博物馆文创团队
专设文史研究部
在创意设计之前
团队成员会对文物历史资料
进行详尽收集和梳理
加深对文物本身的认识
在设计过后
他们还会反复推敲
产品设计理念与文物是否相符
“文创产品必须传达
正确的历史文化内涵
才能经得起检验”
甘肃省博物馆文创团队
负责人崔又心说
2
如果说
“绿马”玩偶的走红是意外
那如此活泼的创意绝不是偶然所获
用甘肃省博物馆文创团队的话说
这是经过头脑风暴后
“自然流淌到笔尖的奇思妙想”
文创团队成员吴小雨
还记得那天讨论
铜奔马的文创设计时
她突然把注意力
放在了马的正面:
咧嘴歪笑的马儿
让人一看就觉得很喜庆
“能不能还原这个表情
做个‘绿马’头套?”
她的想法一下子得到团队响应
头套生产后
迅速冲上社交平台微博热搜
人们被厚重文物
“呆萌可爱”的另一面
深深吸引

“绿马”文创头套。图源甘肃省博物馆官网
此后
整个团队大受鼓舞
放开手脚让“绿马”跳起体操
拥有“奔奔”和“跳跳”的名字
与“中二”的性格
静止的文物一下“活”了!

图自甘肃省博物馆线上店铺
仅有形象设计还不够
负责文案设计的吴小雨
为这些文创产品
构建了丰满的故事:
“绿马”玩偶
充满积极乐观的精神
传递简单真实的快乐;
不修边幅的蓬松毛毛
象征牦牛野性的帅气
……
它们有名有姓、有性格
从历史背景中延伸而来
与现实相互映照
3
那么话又说回来
甘肃博物馆的文创产品
是怎么从文物本身
延展到麻辣烫的?
文创团队
多为甘肃本地人
“大家希望通过自己的创意
让大众了解到这片西北大地
不仅积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还拥有不胜枚举的
丰富物产和自然风光”
团队成员徐丹说
因此
他们选择让文创产品
不只局限在文物本身
省内标志性景点
被融入这些产品的包装
甘肃土豆、百合、花椒、黄芪等
土特产也都化身绒毛玩偶
包括一碗“天水麻辣烫”
图自甘肃省博物馆线上店铺
当优秀传统文化
与现代社会互动互通
文博与大众
也正实现“双向奔赴”
怎么样?
听了这番介绍
你想不想去甘肃省博物馆
来一碗“麻辣烫”?
原标题:《都2025年了,谁还不知道甘肃省博物馆的“麻辣烫”升级了?》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卢晓川 题图来源:IC photo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作者: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