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松成等:如何引导需求结构进一步向消费倾斜?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18:38:00
中新经纬4月16日电 题:如何引导需求结构进一步向消费倾斜?
作者 盛松成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研究员,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高级学术顾问
龙玉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金辉 国联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员
随着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内需重要性将更加突出,尤其是消费将在今年经济增长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从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政策着力点也将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
由于居民和政府两大部门在收入分配中的份额及其消费支出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一个经济体的消费发展水平,完善再分配机制,可能是激发消费内生动力、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把“钥匙”。
宏观收入分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再分配”是指政府或公共部门通过税收、社会保障、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工具,对初次分配(往往是由市场机制主导的)形成的收入或财富进行二次调节的过程。其典型手段包括个人所得税、遗产税、资本利得税等税收工具,养老金、失业救济等转移支付,以及全民医保、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
人们往往更关注“再分配”在调节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但“再分配”的影响还不止于此。
宏观收入分配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是经济增长理论中一个历史较为悠久的研究主题。如果从企业、政府、居民部门间的收入份额的视角,收入分配的结构可以经由资源在消费、投资中的分配影响经济增长。
比如,早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研究。企业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意味着企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研发和生产扩张。如果企业部门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适中,且市场竞争充分,则能够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提高投资效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一些针对中国的研究发现,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储蓄大幅上涨,这种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导致以投资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不断强化。然而,投资效率也很重要。这一点对政府投资也同样适用。我国现阶段的基础设施投资已经远远超越了其他国家在同等经济发展阶段的水平。由于投资边际收益递减,不少研究指出,有必要优化宏观收入分配,增加住户部门份额,促进经济需求动力转换。当居民收入增加时,他们会增加消费支出,从而推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增长。这种需求增长不仅为企业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还会促进企业的生产扩张和利润增长。总体看,提高住户部门收入份额对消费的促进作用大于对资本形成的抑制作用,有助于带动经济增长。
收入分配结构还将通过人力资本积累影响经济增长。当收入分配结构比较合理,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提高时,他们将有更多的资源和意愿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这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为经济增长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持。人力资本的积累还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水平,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从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提高教育投入水平也是广义上完善再分配机制的一部分。
总体看,提高住户部门收入是提升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经济体劳动生产率、改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有益选择,同时也有助于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促进经济与民生协同发展。
引导需求结构进一步向消费倾斜
增加民生支出、协同推进和深化服务业改革,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方式、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并带动企业投资,促进需求结构进一步向消费尤其是服务消费倾斜。
服务消费占比提升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这一现象在美日等发达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目前我国服务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仅52.3%(2022年),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从国际经验来看,服务消费同样具有强大的增长动力。美国服务类消费支出包含医疗护理、娱乐服务、金融保险服务等7个细分类目。1970年至2023年,各类型服务支出均实现了超过29倍的增长。其中,医疗护理支出的增长最为强劲,增长率达64倍,其次为娱乐服务和金融保险服务,分别增长52.8倍和47.7倍。这些领域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服务消费占比的提升,也反映了居民在健康、文化和金融等领域的消费升级需求。
(一)以政府购买撬动市场供给和相关投资
当前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中民生领域投入占比有待提升。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对于提升政府购买效率、撬动市场供给和带动相关投资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以政府购买的方式增加民生支出,相当于为市场增加了一个确定的、具有实力的需求方,由此企业会增加相关领域的投资。例如,家政服务还有待向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在托育领域,生育政策调整使普惠托育成为刚性需求,政府需加大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更多普惠机构,培养托育人才以消化就业人群;在养老领域,我国智慧养老市场发展潜力可期,可开发银发经济产业园区吸引社会资本,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
二是注重政府投资基金等创新财政工具的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放大财政投入的政策效果。通过政府投资基金,可以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
(二)税制改革应关注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而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对经济结构调整具有深远影响。因此,税制改革应着力解决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同时通过税收政策引导消费,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产业端,税制改革需支持现代产业与消费升级融合。对先进制造业实施消费导向型税收优惠,对研发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等消费升级产品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并扩大现代服务业如养老托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增值税留抵退税范围和力度。可以考虑建立创新消费税收试验机制,允许地方对夜间经济、首发经济等新业态给予税收支持。
在需求端,税制改革要着力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可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将教育、养老、育儿等日常开销纳入专项附加扣除范围。简单来说,就是用此类支出更灵活地抵扣个税。另外,进一步推进消费税改革,适当下调智能家居、绿色建材等升级消费品税率,以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节能降耗。
税制改革还需要充分考虑消费的区域布局。具体而言,可以对企业在中西部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中的投资给予所得税减免,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中西部地区的商业发展,完善当地的消费基础设施,改善消费环境。同时,完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建立东部消费中心城市对中西部农产品产区的消费税反哺机制,促进城乡消费循环。
(三)加大个人养老金税优力度,并带动有关服务供给
我国居民部门储蓄比例较高,如果能实现部分存款向个人养老金账户转移,可以在不影响居民部门当期现金流的情况下,提升个人养老金账户认缴规模,这有助于提高养老金的整体替代率。较高的养老金替代率有助于提高人们当前的消费倾向。
一是可以考虑进一步降低个人养老金账户税率,提高人们使用个人养老金账户的积极性。二是完善对养老金融产品管理人(投资人)的激励机制,提升养老金产品业绩的稳健性和收益率。三是增加与个人养老金账户相关联的服务,如根据个人养老金的缴存规模,匹配相应的照护、医疗健康等服务,鼓励有关企业顺应市场规律,增加服务供给和创新。(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宋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