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20年:与党的创新理论同向同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3:27:00


今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20周年。近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共同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二十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来自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国务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和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指委的资深专家及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时代新征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的使命与担当。
坚持“两个结合”
2004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中提升出来,正式成为一级学科。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提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传承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学习、研究和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学术主阵地。二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频共振,与党的创新理论同向同行,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新时代新征程,要紧紧围绕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这一中心任务,坚持“两个结合”,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深入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崔唯航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化理论思维,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有利于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有利于全党全社会更好贯彻党的创新理论,有利于着力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着力增强学习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国家教材委员会马工程审议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顾海良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要有更深层次的学理性追求,不仅要立足中国大地,还要放眼世界大局;不仅要赓续中华文脉,还要弘扬时代精神;不仅要厚植学术根基,还要引导人类文明发展。
在学风文风上破题
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艰巨任务。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李君如强调,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要在学风文风上破题,做好四篇大文章:一是坚持“两个结合”,尤其是注重“第二个结合”,把创新理论的魂脉和根脉讲清楚;二是扎根中国大地,用人民群众创作的鲜活经验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三是赓续中华文脉,端正“西方中心主义”带来的不良学风文风,推进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四是厚植学术根基,让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富有科学性的文风,滋养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实现百花齐放。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辛向阳就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谈了四点认识:一是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矛盾分析法,来建构中国的国家治理理论。二是要科学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对这个不断生长的思想体系的学术研究是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础。三是要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彰显马克思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如研究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时要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四是要自主吸收借鉴国外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注重对国外马克思主义新动态的研究以及对世界共产党的历史与理论的研究。
回应时代之问
创新实践催生创新理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实践,必将大大推动构建现代化理论的自主知识体系,从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两个方面展现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为全球提供一种全新的现代化实践和现代化理论。他谈了三点体会:一是研究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责任使命;二是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研究重大问题;三是在坚持“两个结合”中研究重大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一级教授吴晓明强调,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有待对实践中已经展现出来的事物加以理论探讨和学术钻研,且能够把握住这个时代发展的基本脉络,我们需在学术上、学理上、体系上对中国的历史性实践加以深刻阐述,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基本任务。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一级教授张占斌认为,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的现代化从过去的被动转为主动。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发展到了关键时期,更加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当前的核心任务是,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引领,系统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知识体系。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喜平总结了二十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显著成效,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认识不断深化,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理性不断提升,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不断发展。他指出,要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的使命担当,强化引领性,提升整体性,加强学理性,突出实践性,落实自主性,增强本土性。
会议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两个分论坛。
原标题:《资讯 |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20年:与党的创新理论同向同行》
栏目主编:杨逸淇
来源:作者:文汇报 陈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