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六年无果,DeepSeek让他决定来广东这家医院,没想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20:13:00
4月10日,记者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以下简称“中山六院”)知识城院区结直肠外科了解到,曾获省二级运动员殊荣的李叔,六年间因放射性肠病辗转求医未果,体重骤降20公斤。2025年春节,依托AI医疗平台指引,他慕名转诊至中山六院,经该院结直肠外科马腾辉、秦启元专家团队创新施治,成功实现临床治愈。这标志着中山六院智能医疗技术破解疑难病症取得了新突破。
2019年确诊直肠癌中晚期的李叔,在历经根治术、放化疗及四年辗转治疗后,因放射性肠损伤,体重骤降20公斤。2024年病情危重之际,他和家人向AI平台DeepSeek提问,该平台推荐了中山六院等医疗资源。李叔一家决定来中山六院试一试。

“i六院”远程评估问诊
主刀医师责任扛鼎 破解复杂病患救治困局
直肠癌术后六年辗转求医的李叔,因放射性损伤导致盆腔严重粘连,形成“冰冻骨盆”般的病理状态。其手术难点不仅在于分离极易受损的固定组织器官,更需在肠道保留长度上反复权衡——过短将损害长期营养功能,过长则可能诱发继发病变。雪上加霜的是,患者还伴有未明原因的肝硬化,腹水、低蛋白血症及血管高压等问题叠加,使得术中出血风险倍增。
马腾辉表示,慢性放射性肠病的精准治疗是关键,需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个体化设计。目前,慢性放射性肠病患者主要存在三类愈后的群体。第一类是具有自愈倾向性的患者,他们经过药物或内镜等保守治疗,有很大机会实现自愈,病情长期得到稳定。第二类是那些经过保守治疗后,放射性肠损伤症状迁延反复、持续加重,病情仍在逐渐恶化的患者。对于这部分患者,最终往往需要通过手术切除放射性肠损伤的“责任病灶”才能实现有效治疗。
“切除放射性损伤责任病灶是确保不留隐患的关键,我们团队提出的‘天河术’就是这一理念的代表,而简化手术步骤同时最大限度保留结肠的单腔造口术是功能导向的合理选择。”秦启元表示,保肛的真正意义并非保住肛门形态,而是要保留其功能,在二次手术时,过于勉强的一期吻合存在很高的吻合口漏风险,肛门功能更无法得到保全,对于患者而言并非最佳选择。经过与李叔及其家人的充分沟通,李叔最终选择了风险相对可控、手术时间更短、排便功能最好且长期获益更大的手术方案。

马腾辉(左)和秦启元(右)为患者做手术
手术非常成功,在医护人员精心护理下,李叔恢复良好,术后第1天即可下床活动和进食,第3天就可以吃下一整罐肠内营养粉,吃得舒心、排得顺畅。马腾辉表示,手术过程中还发现了原本隐匿的放射性小肠损伤,切除部分小肠进一步解除了术后梗阻及营养障碍的隐患,通过肠内联合肠外营养的治疗模式,更好地补充患者长期的热量缺口、蛋白丢失和电解质紊乱。目前,李叔成功康复出院,成为中山六院知识城院区首批出院患者。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王子瑜 黄小殷
通讯员 刘山青 戴希安 简文杨 乐虞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