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高校帮扶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10:45:00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持续做好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帮扶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高校服务社会职能实现的重要途径,更是国家战略发展赋予高校的职责和使命。教育资源丰富是高校的天然优势,也是高校长期稳步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高校通过人才供给与支持、智力支撑与保障、资源注入与集成不断弥合城乡间的教育差距,凸显其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人才供给和支持。“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和第一资源,师资建设更是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战略重点。但当下,乡村师资力量薄弱,总量不足、队伍老化、青年教师性别比失衡、结构性缺编、优质教师流失等问题突出。高校作为育人主阵地,凭借优质人才储备这一资源禀赋,为补充乡村师资提供了源头活水。高校肩负着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使命,其对乡村教育的帮扶不仅是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内在要求,更是激活乡村振兴“人才引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动能。通过搭建乡村教师援助平台、开展培训活动等,高校多渠道赋能乡村教师培养,提升育人素养。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塑造,从技术赋能到文化浸润,高校帮扶乡村教育以多元维度诠释着服务“三农”的时代价值。

智力支撑和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是“三农”工作队伍的核心内涵。高校通过优化涉农专业设置,推动“新农科”建设,打破传统学科壁垒,促进农科与理工、人文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开设智慧农业等新兴专业,将大数据、物联网技术融入专业课程,让学生既掌握尖端技术,又深谙乡村发展规律;注重实践育人,通过“科技小院”“田间课堂”等模式,让学生在驻村调研、农技推广中了解农村实际,培育乡土情感。在帮扶乡村教育过程中,高校以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研究成果与田野调查为基础,遵循乡村学生成长规律,形成契合各地实际与时代发展需要的乡村教育理念和方案。依托“理论+实践”的培养体系,高校成为“新农人”的孵化器,为乡村输送留得住、用得上的“带不走”的人才队伍,为破解乡村教育发展难题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

资源注入和集成。乡村教育作为涵盖政策传导、资源配置、人才培育、设施升级等多维度的复杂系统工程,其效能提升依赖于多元主体协同发力。高校作为枢纽,将政府与企业、资源与功能协同融合,创新社会资源应用方式,形成帮扶乡村教育的社会资源吸纳“窗口”。高校可以使教育资源以“靶向治疗”的方式嵌入乡村学校发展机理,提升资源供需匹配效率,以精细化对口服务替代“大水漫灌型”资源注入。同时,高校还可以在乡村教育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全面发展等关键支点上形成改革合力,推动乡村教育从“资源堆砌”走向“系统升级”,最终构建起“政府引导、企业协同、高校赋能、乡村响应”的良性互动生态,为实现教育振兴的预期目标注入可持续的内生动力,多点位撬动乡村教育发展。

高校帮扶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并不仅仅限于高校对于乡村教育的单向援助,而是在城乡教育互动中构建起双向滋养的发展共同体。在高校服务乡村教育发展过程中,如何保持乡村教育的乡土性、教育性和文化性,构建有深度、包容的乡村教育现代化之路,并以高质量的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是新发展阶段高校深化乡村教育研究的创新之源。而乡村教育实践中产生的鲜活案例与数据,如民族地区教育政策实施效果评估、乡村教师职业发展困境调研等,又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丰富素材,推动学术研究向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聚焦。这种“实践反哺理论、理论赋能实践”的良性循环,使高校在助力乡村教育的过程中,同步实现了自身学科建设的迭代升级与社会服务能力的本质性提升,最终在城乡教育共同体构建中达成“双向奔赴”的发展新格局。

高校帮扶乡村教育是互利共生、合作共赢的双向耦合之路。为此,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继续发挥高校在人才供给、智力支撑和资源集成上的势能作用,另一方面乡村教育在这种双向互动关系中也需不断提升主体意识,改变“等要靠”的思想和角色定位,激发其主体建设的内在动力和热情,增强乡村教育的自我“造血”功能,从而实现乡村教育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激活的战略性转变。

注:本文系华中农业大学2021年“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项目编号sz2021001)阶段性成果。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丽(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华中农业大学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编:王舒娴

相关文章